时间:2019年06月13日 00:00 来源: 浏览次数:[] |
原标题:汇聚高校创新资源 教育部:13所高校成立乡村振兴学院
6月12日,教育部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发布会,解读《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(2018—2022年)》(以下简称《行动计划》)。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目前,已经有30余所高校制定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,13所高校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。
据介绍,教育部于2018年底出台《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(2018-2022年)》。长期以来,高校作为农业农村领域人才培养、科技创新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、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力量,在服务新农村建设、精准扶贫等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雷朝滋表示,《行动计划》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作出了总体设计和系统部署。计划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,逐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布局,强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,显著提升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质量,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人才队伍,使高校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和技术供给的重要力量、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高地、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、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,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。
据了解,《行动计划》内容可以概括为:一个体系、两个支撑、三个服务、四个保障、五个原则、六个战略、七个行动,即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;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;服务农业、农村、农民;从加强组织领导、强化实施落地、创新体制机制、加强宣传推广四个方面做好保障;坚持立德树人、创新引领、服务导向、开放协同、国际视野五项原则;协同推进科教兴国、人才强国、创新驱动发展、乡村振兴、区域协调发展、可持续发展六大国家战略;组织实施七大行动,并细分为19项重点任务和7个专栏。
《行动计划》出台后,各高校积极响应,围绕产业振兴、人才振兴、文化振兴、生态振兴、组织振兴,进一步汇聚高校创新资源,深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、农村全面进步、农民全面发展。
雷朝滋表示,下个阶段,将围绕以下三方面,更好地推进《行动计划》落实。具体包括:
第一,统筹资源配置,加大政策支持。引导高校在“双一流”建设中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相关学科的投入;支持高校通过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资源,加强对从事乡村振兴相关基础性研究、技术推广研究的科技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。布局一批乡村振兴领域创新平台,建设交叉研究的前沿科学中心,鼓励高校进行评价机制改革,充分调动各类科技人员参与农业科技创新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积极性。
第二,落实立德树人,强化实践教育。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需求,推进产教融合,加快一流农业大学、一流农业学科建设,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,充分发挥创新实践、生产实践、扶贫实践等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,推动科技创新、人才培养、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,引导学生植根乡土乡村,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。
第三,决胜脱贫攻坚,做好统筹衔接。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,教育部将支持高校组织专家学者、科技服务团、博士生服务团等队伍,深入贫困地区,发动企业、校友等多方力量,帮助贫困地区打造新产业、完善产业链、拓展农业功能、发展新型业态,展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“高校力量”。
【关闭】
鲁ICP备05017419号-1 鲁ICP备05017419号-1